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晅课题组《Biomimetics》:微米级3D打印助力仿爬岩鱼吸盘制备
发布日期:2023-03-15
浏览量:2201次
自然界中有许多水生生物具有令人惊叹的吸附能力,例如,章鱼可以利用手臂上的吸盘在海中爬行并捕捉猎物,鮣鱼可以使用背上的粘性圆盘附着在鲨鱼身上 “搭便车”,爬岩鱼将它们的整个身体用作吸附系统抵御湍流的冲击。这些生物大多具有基于负压效应的吸盘黏附系统,尽管生物吸附器官的种类和形式不同,但学者们在生物黏附器官表面均发现了特殊的微/纳米级结构。有报道指出,这些微细结构在提高生物表面适应性、增加各向异性摩擦力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制造出表面覆盖微纳结构的仿生黏附器件,基于立体光刻的微型 3D 打印方法越来越受欢迎。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吴晅副研究员团队受爬岩鱼吸附现象的启发,研制了一款边缘具有分层微结构的仿生吸附器件(图1),并从毛细力和Stefan黏附相关的角度解释了微结构边缘在增强粘附力所起的作用。该团队利用新型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nanoArch S140,摩方精密)和胶体球刻蚀技术制造了具有不同仿生特征(图2)的仿生吸盘,通过实验验证了微结构形状和规模、表面粗糙度和边缘材料对仿生吸盘粘附力的影响。最后,团队进行了拉脱实验以表征仿生边缘的剥离行为,并说明微结构在吸盘边缘从基底动态剥离中的作用。相关成果以“Enhanced Adhesion of Synthetic Discs with Micro-Patterned Margins”为题发表在《Biomimetics》期刊上。
图1 爬岩鱼生物吸盘和仿生吸盘结构:(a-e)爬岩鱼生物吸盘边缘结构;(f)仿生吸盘边缘;(g)仿生分层微结构;(h)仿生吸盘
图2 不同仿生特征的微结构示意图
该研究中,团队发现常规吸盘的吸附力曲线在 0–1 s 和 1.2–1.5 s 处显示两个峰值,在 1–1.2 s 和 1.5–1.8 s 处显示两个谷值。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微观结构的吸盘,它们在 0.5 秒后只显示一个峰值和一个谷值(图3)。这表明与仿生吸盘相比,常规吸盘的性能不稳定,可能由于边缘突然从基板上剥离导致粘附力突然下降,这也很容易导致黏附完全失效。相反的,随着拉力的逐渐增加,仿生吸盘边缘的剥离平缓,粘附力曲线相对平滑。
通过对仿生吸盘和含水基底的界面接触观察,团队发现,液体在单层六边形结构表面产生了聚集,导致部分液膜厚度不均匀。然而,这种液体聚集现象并没有发生在分层微结构的表面上(图4)。此外,液膜在分层微结构表面出现了分层现象:初级液层沿着六边形凹槽流出,次级液层受摩擦粘滞力作用被困在纤维阵列间(图5)。该团队认为,这种现象有助于维持湿黏附状态,增强仿生吸盘的剪切强度。该研究提出的仿生吸附器件和协同黏附策略表现优异,在攀爬机器人和水下抓取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图3 具有不同仿生特征的吸盘吸附力测试
图4 不同仿生特征边缘从基底上剥离时的接触界面变化:(a)单层微结构和基底间的液膜;(b)分层微结构和基底间的液膜;(c)单层微结构和基底接触截面示意图;(c)分层微结构和基底接触截面示意图;
图5 液膜在单个分级微结构单元中的迁移过程:(a) 分层结构被液膜覆盖;(b) 液膜开始分离为初级层和次级层。浅蓝色箭头表示次级液层边界,深蓝色箭头表示初级液层边界; (c–g) 次级液膜迁移到单个二级结构上; (h) 单个分层微结构单元完全从基底上剥离。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biomimetics7040202